发布来源: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19-08-07 15:08:00 阅读数:
1.狼山入山之门
狼山的入山之门,原来也叫五山拱北门,最早建于清乾隆年间,由当地邑人王景献捐资兴建,王景献是通州人,曾担任过广州知府,后来回归故里。因为从清代初期开始,狼山的香火一直旺盛,四方香客云集,逐渐形成了街市,这是当时人们进山朝拜的必经之路,当时供奉的是两大门神哼、哈二将,威严无比,当地的老人们至今还有所记忆。张謇曾为此亲笔题“入山之门”四个大字,意思是:当你一跨进这个门,你就来到了大势至菩萨的庄严道场,这座山门后来在文革期间遭到毁坏。到 2004年,狼山风景区管理处根据历史资料进行重新规划、恢复重建,目前它也是狼山景区内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。山门前这两棵高大的银杏树见证了这一段历史。
现在这里展示的是一组木漆画“历代南通名贤图”, 共有23位当地历史贤达名人,包括著名教育家、实业家张謇,新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,明代著名中医专家陈实功等等,既回顾了历史,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。
2.石坊三墓
在狼山的东南麓,有一座石坊三墓,它的主人分别是刘南庐、骆宾王和金应。左侧刘南庐是福建人,他于清乾年间来到南通,住军山后达四年之久,编撰了《南通州五山全志》,并修建了“刘郎路”、马鞍山“有有亭”等古迹,并且骆宾王墓也是他主持迁于狼山的。右边的金应将军是南宋丞相、爱国诗人问天祥的随从,当年他一路随侍文天祥从镇江脱险,经仪征、扬州、如皋等地来到南通,不幸在南通 染病身亡,文天祥就把他葬在南通。
中间这古墓的主人,他的名声可以说是如雷贯耳,妇孺皆知了。他就是被称为“初唐四杰”之一的骆宾王,他七岁所作那首“鹅鹅鹅,曲项向天歌,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”
3. 护潮台
现在,我们来到了护潮台,早在400多年前,我们的眼前还是一片茫茫江水,先人为了防止潮水的侵袭,在这里取土筑坡,建起了堤坎,所以,这里被称为护潮台,后来,这里也演变成地方长官检阅水师的地方,现在,这里成了广大游客到狼山摄影留念的最佳风景点,只有山上的这座千年古寺默默见证着这沧海变桑田的过程。
狼山上的寺庙最早建于唐代,总章二年,公元669年,距今已有1330多年的历史,到了清雍正三年,公元1725年初步形成了现在的寺庙格局。五山的成陆,最早从狼山开始,是在北部接壤,北宋时期,天圣九年,也既是公元1031年;马鞍山、黄泥山、剑山到明代基本成陆,是在明朝嘉靖元年,也就是公元1522年;军山则直到清康熙末年才最后与陆地毗连,在清康熙35年,也就是1696年。
4.法乳堂
现在我们来到法乳堂,法乳堂取“佛教正法滋养弟子之法身,犹如母乳之于幼儿”之义,我们说如饮醍醐,醍醐是牛奶的精华,这里命名法乳堂,也比喻佛法是人间思想的精华。以滋养众生给人智慧给人清醒。法乳堂匾额门联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,“一堂都圣哲,万派皆朝宗”,因为法乳堂供的是佛祖释迦摩尼像,各派都来朝拜,一堂都圣哲是因为法乳堂两侧供奉着中国佛教史上的十八高僧像,这十八高僧像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参与选定,由南通籍画家范曾手绘,在北京制成陶瓷壁画的,这也是全国唯一的。
5.幻公塔
幻公塔,为明嘉靖四十五年为纪念北宋高僧智幻而建。智幻在太平兴国年间(那时南通刚刚建城)主持狼山寺务,他广弘佛法,成为狼山的中兴祖师,山顶的支云塔也是智幻和尚所建。以前南通有三座塔,分别是狼山的支云塔,城内的文峰塔和天宁寺塔,俗语说“南通三座塔,角分四六八,两座平地起,一塔云中插”,三座塔分别是四角、六角、八角,文峰塔和光孝塔造在城里,所以说平地起,山上的支云塔造在山上,所以说云中插。传说大圣菩萨向托塔天王李靖借塔,用扁担挑了两个,胳臂下夹了一个,袖子里还藏一个,到狼山手忙脚乱安顿好支云宝塔后,一不小心袖子中的塔滚了出来,一滚滚到山腰,待拣起来一看竟然没有坏,原来是实心宝塔,这座实心塔就是诸位面前的幻公塔。
6、法聚庵(圣严纪念馆)
在狼山的半山腰,有一个四合院,名叫法聚庵。现在这里是圣严纪念馆。这里曾经是台湾法鼓山开山祖师——圣严法师的出家地,这位风雨中的行脚僧,从狼山开始了他传播弘法的生涯,后到上海静安寺佛学院,之后辗转台湾,在台湾取得了非常大的佛学成就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丘。他提出的“心灵环保”的思想,与时俱进,他的108自在语受到了无数人的推崇。
7、抚台平倭碑亭
该碑文记述了嘉靖三十八年抚台李遂带领南通军民平定倭乱的功绩,也记载了明朝倭寇侵略我浙江沿海的史实。此碑钻镌立于嘉靖三十九年(公元1560年),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“抚台平倭碑”是南通人民不屈不挠抵抗外侮的历史见证。
8、沙淦亭
沙淦,1885年生于南通,字宝琛,1905年东渡日本,毕业于成警监学校,在日期间,加入同盟会,为其早期成员,1911年回国,投身报界策动革命,后赴上海从事革命工作,以江北招讨副使的名义策动起义。武昌起义后参加掩护工作,后在沪组织围攻上海制造局,组织成立“社会党”。1913年“二次革命”中积极讨表,返乡募集经费而被害,年仅28岁,1985年市政府树此碑纪念烈士诞辰百年。
8、白雅雨烈士墓
正所谓青山有幸埋忠骨,狼山半山腰之上还长眠着一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,他也是中国地学会和我国第一个地学期刊《地学》杂志的创始人——白雅雨。白雅雨是南通人,他曾在北大任教,是李大钊的老师,1912年白雅雨在推翻清廷卖国政府的革命斗争中,被军阀杀害,他在刑场上赋绝命诗一首:“慷慨赴死易,从容就义难;革命当流血,成功总在天;身同草木朽,魂同日月旋;耿耿此心志,仰望白云间;悠悠我心忧,苍天不见怜;希望后起者,同志气相连;此身虽死了,千古美名传。”令人回肠荡气。
10、大观台
登上狼山山顶,便是“大观台”,大观台和上山门均为明代建筑。古人称登此回望,无迹眉睫,西面的黄泥山、马鞍山匍匐江岸,而江南的虞山、福山恰在似有若无间,依稀可辩。我国宋代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王安石就在这里写下了千古绝唱《狼山观海》诗:“万里昆仑谁凿破,无边波浪拍天来”,“遨游半是江湖里,始觉今朝眼界开”,文天祥从南通渡海写下“狼山青几点,极目是天涯”的名句。
上山门两侧的石柱上有清代通州知州平瀚所书的对联一付:“长啸一声山鸣谷应,举头四顾海阔天空”,它把狼山大观台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总结。胡耀邦同志来南通时,对这付对联十分欣赏,并以“海阔天空”为题作了一个精彩的报告,山门门额上的“第一山”三字,为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所题,‘第一山”意寓:狼山是由海入江第一山,是江北平原第一山,对这三个字后代书法家极为推崇:“地”被形容为美女梳头:“一”字似乌龙出水;“山”字如老僧坐禅。
11、广教寺
广教寺的建筑分上下两部分,遍布山前阳坡和山巅,山下称紫琅禅院,山顶称支云塔院。山下有佛殿、经楼、僧房等,数处建筑依山梯升,形成纵横六区、上下三层,蔚为大观。藏经楼院外有一座七层砖砌实心的明代建幻公塔,为纪念智幻法师而建,玲珑秀丽。相传僧伽大士曾以法力降伏盘踞狼山的白狼精,广教寺建筑亦成“金龙伏狼”布局:龙头下尾上,山下山门为龙囗,大佛殿为龙头,两侧轮藏殿、大悲殿为龙角,山顶建筑为龙后身,支云塔是龙尾,山腰葵竹山房、三仙祠等是伸展的龙爪,贯通上下的山边是龙身,香客游人则是龙鳞。
山顶是广教寺主建筑群,沿轴线布局,山门前有大观台,在此可俯瞰长江、远眺虞山,实洋洋大观。宋王安石《狼山观海》诗道:“万里昆仑谁凿破?无边波浪拍天来。晓寒云雾连穷屿,春暖鱼龙化蛰雷。阆苑仙人何处觅?灵槎使者几时回?遨游半是江湖里,始觉今朝眼界开。”过二山门,即萃景楼,“其楼高耸云霄,面临大江,风帆水鸟,烟雨云山,万景奔赴,如在几席,东望沧海,南瞰长江,吴楚胜景,尽收眼底”。楼向内一面有凸出小楼昔为戏楼,亦是少见。
12、大圣殿
进入狼山山顶最后一座殿堂,就是闻名海内外的“大圣殿”,这里供奉的是独具特异的狼山大圣菩萨,大圣菩萨身穿龙袍,头戴毗芦帽,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唯一的。大圣菩萨据说就是代高僧“僧迦”,他出生于西域碎叶,在唐高宗时出游中原,适值附马武攸暨生病,百医无效,僧迦为其治愈,唐高宗龙颜大悦,遂封他为国师,赐他龙袍。后来,僧迦在江淮广行善事,广结善缘。狼山广教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开始供奉僧迦,原僧迦驻锡的泗州,在康熙年间沉没于洪泽湖底,从此,狼山就成了僧迦唯一的道场。
13. 支云塔
支云塔屹立在狼山之巅,它高三十五米,四面五级,为楼阁式砖木结构,腰檐成翘形,朱漆雕栏,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,它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,至今已逾千年,历代名人登塔题诗,各有佳作,明朝人殷学思诗云:“宝塔支青云,去天无五尺,天上星与辰,粒粒皆可数”。塔下有一方形水池,称为龙池,据传释迦牟尼出生时,有九龙吐水,助其沐浴,这池中的塑像便是释迦太子了。
13、赵绘沈绣之楼
赵绘沈绣之楼是张謇先生为纪念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子昂和我过“仿真绣”的创史人沈寿两位艺术家而建。沈寿曾受张謇聘请来通传艺,她所绣观音像等绣品均以赵子昂的画作为范本,深得张謇先生赞叹,故建此楼,并在该楼内陈列两位艺术家的作品,故该楼取名“赵绘沈绣之楼”。
15.题名坡
题名坡是五山石刻最为密集之处,刻有历代文人游山题刻,题名石刻中,时代最早的是五代姚存祚题名,它的全文为“天祚三年口月十四日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存上西都觐回到此。”这是南通最早的石刻。题名坡的石刻对于考察南通的建置和狼山成陆前后的沧桑变化,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。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16、.林溪精舍
“林溪精舍”是张謇在狼山北麓园中构建的一幢别墅式的建筑。它位于狼山北麓的护山河边,赵绘沈绣楼西面。水清如镜的溪水畔,小溪倒映出两岸林木。民国六年(公元1917年)张謇构建此屋,并为此写下了《新辟林溪记》刻于“精舍”西水边石上,以记其事。此处成为当年张謇会友、避暑之所。